他不好送两个大夫去灾区。
“替我谢谢王爷,”沈青跨上马背,“保重。”
“保重,沈姑娘。”玄英握拳。
马儿嘶鸣一阵,迈开蹄子迎风跑起来。
在沈青出发的同时,赈灾的粮药也陆续到达了灾区。
二人不间断的赶路,人有毅力撑着,马儿却累了,虽还能跑,速度却慢下来,只好换马。宁王在途径的驿站安排好了,用不着他们费力去挑。
临近了,又换回马。
两天三匹马,终于赶到苏州。
有人来接应,没多费时间,直接带他们来了出现疑似病症的村子。两天的时间,病患已从原先的十个人增加到三十个,整个村子有近三成的人都被感染。
“病患都在何处?”朱明问前来接待的太医。
“大都在疠迁所了。”太医说。
疠迁所是由朝廷设立专供感染的人暂住的场所。
“咱们先去过去看看。”朱明拿出三条帕子,分给沈青和太医,“不管是不是疫病,先防着总没有错。”
疠迁所并不远,就在村东边,是几间简陋的棚屋,里面铺设草席,躺着十几个病患。
同行的太医表示,凡感染者皆是上吐下泻,浑身无力,他认为是疫病,可其他太医商量了,断定是伤寒之症。
“先进去查看下吧。”沈青用朱明给的白帕子围住口鼻。
“好,”朱明也将帕子围上:“走吧。”
同行的太医围好口鼻,也匆匆跟着二人进到其中一个棚屋里。
沈青二人从近门的位置开始检查,直到检查到最后一个人,才从棚屋出来。又进到另一个棚屋,里面也躺着几个人,一一检查过,两人对视一眼,朱明说:“先出去。”
三人一起退出来,走到离棚屋稍远的一颗榕树下。
沈青取下帕子,表情是从未有过的严肃:“这次有麻烦了。”
朱明知晓她的意思,点点头。
“咱们回去再说。”朱明背着手,率先迈开步子。
太医都住在一处,留一间空房,堆满药品、书籍,是平时商讨的场所。
三人先打水洗了手,才去见其他太医。
朱明曾经太太医院也是做过院正的,后来被先帝赐给宁王做了宁王府的医正,因此在场不少太医都是他的旧友,见他过来,都放下手头公务,迎上来打招呼。
简单寒暄几句,朱明说起正题:“这次病来得稀奇,不知诸位作何猜想?”
沈青立在一旁,像他带来的小徒弟,丝毫不引人注意。
“我们细细研讨过了,以为是伤寒。”一位太医正色道。
“哦?诸位也是这样认为的?”朱明背着手,目光扫视在场的众人。
“正是,《黄帝内经》中述,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也有,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。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这次的病患,皆是浑身无力,上吐下泻,身体发热,脉阴俱紧,正是伤寒的症状无误。”另一位太医也说。
其余太医也纷纷表示赞同。
朱明回过身问沈青:“你怎么看?”
“我认为是瘟疫。”沈青回答。
权威受到挑战,在场的太医脸色也难看起来,方才断症的太医质问:“这位小兄弟,倒是有何根据作此判断啊?”
“这是现在的院正陈念祖,也是你的前辈了。”朱明指着太医介绍。
沈青拱手:“晚辈斗胆一言,普通的伤寒伤风之症,皆发之于受凉。如衣服穿得单薄,不慎落水、吹了冷风,引得肌肤粟起、四肢拘急,再后便是畏风畏寒,发起高烧,这时脉络浮起数条。若脉紧而无寒,便是伤寒。若脉缓而有汗,则为伤风。”
太医们皱眉听着。
朱明则目露赞许,示意她继续。
“我刚才和朱前辈去疠迁所检查了患者,脉象不浮不沉而数,与伤寒上风有异。再者......现下里天还热着,不至于引发如此规模的感染。”
有理有据,太医们却不认同。
“小兄弟年轻气盛,不知师从何人?”一个太医出了头。
这是要比背景,要拿师父出来撑场面。
可她的评断,跟师从何人又有何关系。
为免不必要的争执,她如实回道:“兖州冯梦吉。”
“你师父再厉害,也不敢违背经训,你倒敢口出狂言。”一个白胡子太医拍响桌子,震得桌上的茶杯哐当作响。
全是无益的争论。
朱明挡在沈青前面,沉声道:“我也认为这是瘟疫,陈太医你先别急着否定,我问你,你们可是照着伤寒的法子下了药,可有成效?”
正是因没有成效,才有苏州发了疫症的风声传出来,才有他们这些人在。www.tj268.com
可有人撞了南墙,也不愿回头。
“病患大多是老弱病残,身体底子不好,伤寒于他们也算大病。”陈太医说道。
这是在为自己开脱。
一番争执,最后闹得不欢而散。
宁王虽然做了安排,可太医院里他插不上手,说服不了太医,沈青和朱明便派不上用场。
平日相处还好,但凡语及瘟疫,必然冷脸。
太医继续用伤寒的方子下药,沿用三日以前汗之,三日后下之的老法子。
药不对症,病者日近危笃,病愈急而药愈乱。虽设了疠迁所,但效用没发挥到,多数人还是留在家中,病愈传愈广。
不久有了第一个死者,接着是第二个,第三个......
百十来人的村落陷入恐慌之中。
太医中有人动摇。
开始分成两派,一派仍坚持以伤寒方法用药,一派开始探寻新法子。
沈青和朱明以帕子遮面,每日深入病患之中,研究病症。他们也寻了些医书中记录过的古方子,可成效不大,毕竟瘟疫种类不同,对症之药也不会相同。眼下的瘟疫不同以往,他们翻遍了古籍也没寻到有相似的病例。
夜已深了,天也凉了,村里一闪闪的窗户都熄了灯。有几个年迈的太医困了,趴在书堆里睡觉。
其余太医都在翻着古书,希望从中找到治疗的方法。
沈青打了个哈欠,继续埋头记录患者的症状:
感染之初,病者先憎寒而后发热,或一日三次,或一日一次,发无定时,日后但热而无憎寒。两三日后,探其脉象,不浮不沉而数,昼夜发热,日晡益甚,胸闷呕恶,头疼而身痛。
一手执笔,一手食指并中指在桌上打着拍子,宽大的衣袖用两条银色丝带束起,行事方便,也不会沾染上墨汁。她一边回想症状,一边提笔补充:
病轻者,舌上白苔亦薄,热亦不甚,而无数脉,其不传里者。病重者,舌边深红,舌苔垢腻,舌上苔如积粉,满布无隙。
药材是不缺的,缺的是有效的良药。
他们全无头绪。
可病是等不起的。
沈青来到的一个月后,同样症状的患者开始在别的村子出现。
第二个月,疫情扩散至多地,死者阖门相枕藉,无遗类,偶触其气必死。十人九病,全家死绝者无数。
沈青吃不下饭,坐着廊下石阶上盯着手中的馒头发呆。
一个小孩子,才五岁,眼睛大大的,脸圆圆的,个子才到她腰间,她经过他家门口时,小孩子总是趴在门框上,远远地喊她“姐姐”。她答应了要救他的,刚才却死了,他拽着她的衣角,在喊疼。
沈青闭上眼,以手覆面,不去想那些人的遗容。
明日他们会离开这里,前往下一个疫区。
这个村子已空了,家家户户摆满尸体,屋里摆不下,就用草席卷了放在门口。太医里也有人感染了瘟疫,尸体就放在后院。
后面会有官兵来把尸体搬到漏泽园掩埋。
她先前怕师父知道担心,没告诉他自己来了疫区,可情况如此严峻,死者惨重,她不得不写信给求助,已经月余,仍未有回音。
“微之。”朱明从院门走进来。
这些日他跟她一样发愁,却仍旧沉稳,他经历过的风雨太多,知道伤感无用。她明白这个道理,可一股无力感从心底升起,压也压不住。
沈青抬起头,怕他担心,强做欢笑:“前辈找我何事?”
“宁王来信了。”朱明握信的手扬了扬。
“找我的?”沈青伸手将脸上黏的碎发掖到耳后,强打起精神。
“是,”朱明把信递给她,又从怀里掏出一封信,“这封是我的。我去找那帮老匹夫商讨,你先好好吃饭,人是铁饭是钢,要救人,先得管好自己。”
“好。”沈青应着。
手攥着信,信封上是宁王劲骨丰肌的无个大字:“沈微之亲启”。
她犹豫着想打开,心里却发虚。
宁王要她帮的忙,她终究没有帮上,她有负他的所托,也有愧于相信她的那些病患们。
他会在信中说什么呢。
深吸一口气,沈青撕开信封,取出已被她攥皱了的信。
不是责备,是勉励。
一纸书,简短的二十一个字,由他说出来,天然就带有一种分量。
此乃天灾,非人力所能与之相抗,但尽人事,切勿自扰。
几日后,沈青来到吴江城。
这里疫情更为严重,疫情由军中开始扩散,渐传至全城。现如今,一巷百余家,无一家仅免,一门数十口,无一仅存者。
除他们一行,还有其他大夫从各地赶过来,百姓见到大批大夫赶来,毫无欣喜。这是可以想见的,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城,相较于大夫,百姓转而求助神佛。
所有人都没了笑脸,他们是在换一个地方看人死去。
无力感在同来的大夫里蔓延。
天灾之下,人力何其微薄。
可他们都还坚持着,穿梭于病患之间,不停地有人倒下,可后继者随之补上。没了一开始的针锋相对,有的是众人拾柴的相惜,他们在与天相争,为拯救芸芸众生将生死置于自身之外。
沈青时不时会给宁王写信,将她见到的情况、心得告诉他。
她写得多,他回得少,常常只几个字,都是勉励她的话。
沈青在这里遇到一个大夫,名叫吴穷理,听说家乡灾情,连夜收拾东西赶过来,每日奔波在最前线。二人谈起瘟病,志气相投,也因此熟悉起来。
中午,烈日当头。
沈青才端起碗,吴穷理便咬着满头跑过来:“微之,听闻城南有病患口吐鲜血。”
一得到这消息,他便急着赶过来告诉沈青。
饭顾不得吃,沈青也拿起一个馒头跟他向外跑,边跑边回头说:“朱前辈,我跟他过去瞧一瞧。”
瘟病又有了变化,对当下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
上了马,沈青从腰间解下一个香囊抛给吴穷理:“这是今日新发的,你不在我就替你领了。”
“我这不佩着一个呢。”吴穷理接住沈青抛过来的绿色香囊,又指着腰间佩戴的一个紫色香囊说。
“时间久了,怕效力不行,你换上吧。”沈青的马跑在前面,声音远远落在后面。
一人一骑赶到城南,把马栓到巷口的柱子上,把棉布围好,才向里走。
这是吴穷理的主意,他说,瘟疫乃天地之间一股异气,由口鼻入,因此接触病患,须遮挡口鼻。
沈青原先只是以帕子遮挡,听他说了,才商讨着用棉布做了面巾,分发给城中的大夫。
巷子里住满感染瘟疫的百姓,已被官兵封了,除了大夫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。
出现吐血症状的病患在最靠里的一间房子里,门一打开,一股恶气铺面而来,是肺腑被病气侵蚀而散发出的味道。
里面设了十来张草席,上面躺满了人。
外面的阳光射进来,两条人影走进,病患瞧见又开始挣扎起来,坐不起身,便伸出手向他们求助。
无数只手从地上伸出来,抓向他们。
这情形沈青已见了太多。
中间几张草席上有干涸的血迹,已发黑了。
从重重叠叠的人里穿过去,待到那几张草席边上,衣裳下摆不知何时已沾染上点点血迹。蹲下来给病患把脉,病患脉象或芤、或涩,颇类阳证阴脉,舌苔已呈现燥黑色。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顶点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医女见闻录更新,第41章 师父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tj26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