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 > 历史军事 > 从长平之战开始 > 第685章心照不宣备战中
  目前的战场态势是:

  赵军方面:赵括与李牧率六万余众聚集新郑城内,已经做好了死守新郑的准备;赵韦率三千秘密打造的重骑兵隐藏在新郑城东的山林之中;而廉颇则是率领着十二万大军,星夜兼程地赶赴着韩地战场。

  秦军方面:王龁一十八万大军与蒙骜一万多兵马在楚韩边境成功会师,随即齐齐北上韩之故土,目标直指新郑城。

  从整体来看,赵军包括即将抵达战场的廉颇所部援军在内,共计约有一十八万三千余众,而秦军的兵力则是在一十九万上下。

  可以说,从整体的兵力来看,秦赵之间几乎不分伯仲。

  唯一的问题是,在新郑城内的赵军能不能扛住秦军第一轮的猛烈进攻。

  毕竟在第一阶段的作战过程中,赵秦之间出战兵力的比例将达到可怖的一比三,这显然是对赵军极其不利的。

  不过,赵军有着城池的防御,虽说久守必失,但凭借着六万大军,死守之下,守个十天半个月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
  而一旦赵军守到了援军到来的一刻,那么整个战场形势就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。

  因为进攻城池,秦军势必付出更多的伤亡,如此一来,等廉颇大军赶到,秦军的兵力极有可能还不如赵军。

  且秦军因为攻城的缘故,到那是必成疲师,如此状态之下,极有可能被赵军的里应外合之下,打的节节败退。

  这还是没有把赵韦的重骑兵计算在内的结果。

  于是,一道选择题再度摆在了王龁的面前。

  因为蓟城被迫,燕王投降而赵军主力南下的消息,还是不可避免地传入了正在楚韩边境线上的王龁的耳中。

  秦国的黑冰台到底不是摆设,几乎就在廉颇率军南下的同时,紧急情报便已经送出。

  如今,王龁不仅知道廉颇已经南下,甚至连其所率十二万兵力的情况也是一清二楚。

  于是,摆在王龁面前的选择有:

  第一,就此作罢,安排好楚韩边境的防守事宜,随即班师回朝,以图再战之机;

  第二,继续北上,赌自己能在短时间内突破赵军所防御的新郑,在赵军主力抵达韩之国之前,拿回韩之国的徒弟;

  第三,继续等待,甚至集结更多的兵力(新郑城内还有两万大军),等待赵军主力南下,随即与赵国展开决战。

  第一个选择自不必说,这是最为安全稳妥的选择。

  这一方案,虽然免除了现在的风险,但却也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。

  任谁都知道,一旦韩之国纳入赵国的手中,要不了几年,秦赵之间的国力对比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,到时候再想跟赵国决战,恐怕就更难了。

  而这样国力的逆转,也将彻底地成为不可逆的逆转。

  而第二个方案,则无疑是在冒险。

  虽然要是冒险成功,收获极大,可这份险真的有可能成功吗?

  赵军可不是楚军,赵王也更不是楚王,退缩和弃守对于赵军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  赵军本就已经足够的彪悍了,再加上赵括的加持,一旦坚守起来,一定是无比的坚决,秦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攻破有着赵王括亲自镇守的新郑城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  而一旦这样的冒险失败,极有可能造成的,便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
  秦师在赵军的内外夹击下败绩,然后退回楚地,赵军若是追杀而来,好不容易得到的楚地,或许也将拱手想让。

  这两个方案的后果,显然是王龁所无法接受的。

  反倒是第三个方案,看似在浪费时机,却是如今最合适王龁的中庸之法。

  虽然秦军自从长平之战之后,几乎没有在赵军的手上取得过什么好处,看似秦军似乎已经不如赵军,可若是细细论之,秦军还真没有在一对一的战斗中输给过赵军。

  长平一战,若非十余万魏军的突然到来,历史早已经给过了结果;

  而之后的洛城之战,秦军对上赵军,在轵城的攻防战中也是打得不可开交,即便秦军出于进攻的不利位置,其战损比也死死咬住着赵军。

  单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,秦军的战力绝不弱于赵军,无论是单兵作战还是集团作战。

  只要没有另外的国家横插一脚,王龁还是很有信心跟赵军做过一场的。

  应该说,随着各国的消亡,秦赵的一战,也是势在必行,迟早的事情。

  面对即将逆转的国力,从王龁的角度看来,晚战不如早战。尤其,在赵国刚刚吞下韩、燕两国之地,在楚国刚刚败退的节点,或许是最好的时机。

  因为赵国的急剧扩张,势必引起剩下的魏国、齐国的警惕与不安,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,两国很明显会更愿意作壁上观;

  而楚国刚逢大败,也势必不敢在轻易北上。

  这样一来,三个场外因素,几乎都被排除在外。秦国几乎可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地与赵国好好干上一场(陈城之中还是要放上万余兵力震慑楚军的)

  几乎没有干扰的一战,这或许是王龁所能找到的与赵国决战的最佳时间了。

  唯一的问题是,王龁手中的兵力只比赵军多出一万出头,即便再从陈城抽调一万大军,也不够比赵军多出两万多。

  想要修书一封便向秦王再要兵马,却也来不及了!即便从蜀中直接发兵,也不可能在廉颇的兵马之前赶到战场。

  当然,韩之国的战场赶不上,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战场也赶不上啊!

  比如出河东而攻上党!

  如今赵国几乎全部的兵力都被牵扯住,或在韩之新郑,或在燕国蓟城,或是在赶路途中,上党郡势必空虚。

  若是此时能以一支偏师数万向东而进,即便不能攻破赵军在上党的防线,也足够撼动赵王括的神经了。

  上党与韩地,孰轻孰重,相信赵王一定有杆秤。

  如此一来,在新郑之战中,秦军甚至只要能够牵制住赵军,就能迫使赵军回援上党了。

  若是赵军主力不愿回援,上党的佯攻便可变成真的进攻,赵国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甚至,弄得不好,连芝麻都捡不到。

  想及此处,王龁也不再犹豫,当即修书一封,向秦王详细阐述了自己准备与赵军在新郑城外决战的原因,并请秦王派兵佯攻上党。https://m.tj268.com

  应该说,王龁的这招正奇相生,的确有其高妙之处。

  可问题是,王龁机敏,对面的赵括和李牧也不差啊。

  早在赵括决定要跟秦军在新郑地区打一场决战之时,赵括便已经想到了这一点,在赵韦从邯郸带重骑兵南下的同时,赵括便已经下令让上党之军东出,将战火引到秦国的河东。

 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。

  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赵国显然还是要处于一定的下风,毕竟秦国可以派出的兵力会远远高于赵军的两万大军。

  当然,前提是秦军能在新郑拖住赵括的脚步。

  可是,秦军能拖住赵军的脚步吗?

  要知道,赵韦的秘密武器可是已经抵达了新郑东面啊!

  可惜,王龁并不清楚赵括还藏着杀手锏。

  于是,王龁所率的大军,在汇合了蒙骜之后,却并没有急着北上,反而是在楚韩边境上驻留,一边等着赵军的援军和自己从陈城调来的一万大军,一边修复起原本已经有些损毁的防御设施来了。

  反正要等待赵国的大军,那不如趁着时间还够,多做点事情。

  显然,这是为以防万一所做的准备:一旦战事不利,凭借着楚韩边境的这道防线,也能止住赵军的脚步,保住至少楚地的收获。

  未虑胜而先虑败,这是每一个名将都深深刻在脑海中的教条。

  不过,王龁的做法,却着实让赵括有些迷茫了。

  单单看王龁修筑边镇据点的举动,这是很明显的见好就收的举动,这没什么疑问。

  可问题是,修个边境据点,需要劳师动众,动用近二十万精锐大军吗?

  这显然是很不正常的。

  要说你带着二十万精锐大军,陈兵边境线上,啥也不敢,鬼都不信?

  可你要打,那不趁着赵军的主力大军没有赶到之前就开战,还在等什么?

  要做宋襄公?

  看你王龁浓眉大眼的,也不像是这么有礼貌的人啊!而且,秦国者,虎狼也!那可是六国公认的事实。

  说秦军改了性子?狗都不信。

  最终,还是一旁的李牧猜出了秦军的想法:秦军没有把握在廉颇将军的援军到来之前拿下新郑,与其在攻城战中消耗过多的兵力,不如干脆就跟赵军打一场正面的野战。

  听着李牧的分析,赵括也是暗暗算了算兵力,如果除去赵韦的三千重骑兵,自己的总兵力十八万人,还真的有可能不是秦军的对手。

  只是,有重骑兵在手的赵括,根本无惧秦军。

  赵括很清楚,只要这一仗能够将秦军打趴下,哪怕只是小胜,赵秦之间的差距就将再无逆转的可能。

  而哪怕是败了,只要不是大输溃败,至多也就是吐出刚刚得手的韩之地而已。

  用一个区区的韩之地,去搏一个光明的未来,这买卖,能做!

  更何况,有着重骑兵在侧的赵军,会输吗?

  “那就跟秦军好好打一场吧!”赵括大手一挥,心中也是豪气万丈。

  当即,赵括便将指挥正面战场的权利交给了李牧,同时,飞马给廉颇传令,让他徐徐而行,保存好战士的体力。

  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重骑兵。赵括对赵韦的要求很简单:不到他出战之前,绝不能有一兵一卒暴露在秦军面前。

  就这样,在两国大军心照不宣之间,一场决定着战国走向的大战,就此拉开了序幕......
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
顶点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从长平之战开始更新,第685章心照不宣备战中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tj268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