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吃人家的嘴短,尤其是这一吃就泄了锐气,文官集团也只能暂时作罢
在紫禁城的小广场露营一夜,让他们认识到,还是得换一种方式达到诉求。
当晚,韩爌、刘一燝等骨干都没睡,彻夜商谈该如何继续坚持斗争。
“现在看来,皇帝有傅斯年张目,是不会听我等的谏言了。国朝不幸,出了这等妖孽……哎!”钱龙锡扼腕叹息。
韩爌道:“看来是我过于急躁了,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若要重现太岳先生当年的壮举,我们还需要耐心和隐忍。”
张居正以后,明朝所有文官都以他为榜样。
治国安邦,相权将皇权压制到了极点,几乎就是本朝的霍光了。
钱谦益建议道:
“我们这次主要吃亏在措手不及,被傅斯年拿住了痛脚。一下缺了三成多的人员,所谓的罢政也就没了意义。”
韩爌气愤地说:“也不怪人家拿捏,有些人也确实太过分了,那些五花八门的事,我听了都来气。从明日开始,把消息传出去,自己身上那点脏事都好好擦擦屁股!”
……
第二天,文官们一个个顶着熊猫眼,有气无力地站在了朝堂上。
对面的武官们看到这幅景象,只觉得心里畅快无比。
多年的压制,让这些武官们都快被踩进土里。
自己一方忽然蹦出来个能人,把往日横着膀子晃悠的文官一脚踹进坑里,真正是替他们狠狠出了口恶气,所有武官都觉得与有荣焉。
看向傅斯年的目光也变得亲善,心里都冒出个想法:若是还有下次,某家一定帮帮场子!
须臾,今天的早朝进入正题,就是皇帝和文官们如何妥协退让,继而达成共识。
很快,双方开出了各自的条件。
皇帝给出的条件是:如果朝会能够通过科举改革的事,他将大大降低在明朝为官的风险性。
尤其是死刑方面,可以向宋朝看齐,轻易不杀官员。
这个范畴甚至比宋朝还要广,宋朝只是不杀士大夫,而崇祯所说的是官员,包括武将。
这个提议顿时引起了官员们极大的兴趣。
在宋朝官场有种很奇特的现象:官员被贬以后,过几年往往回被起复。
就是因为宋朝宽松的政治环境,让斗争失败者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而明朝就很难做到这点了,因为斗争失败往往也就意味着身死道消。
如果皇帝的承诺真能兑现,无疑是大大延长了官员们的政治生命,且有了容错的机会。
一时的失败不要紧,名望和人脉还在,早晚还能回到朝堂!
这就叫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崇祯的条件可以说开的非常优厚,一下子打动了官员们。
经过讨论,文官们也提出了条件,愿意支持科举改革,但有个要求,就是进入太学不能成为官员升迁任命的条件。
他们自信,有廷推制度在,皇帝对于官员的任免无法一手遮天。
提出要求,自然也就有所付出,官员们还被迫答应了财产公示的要求。
其实经过这次他们也清楚,就算不答应公示也没用,皇帝还是能知道。
这次罢工时间充分检验了锦衣卫的工作成效,连他们家中的私密话都能查清,更何况是他的财产情况了。
于是,在双方都做出让步的情况下,本次交锋以平手结束。
但平静的湖面下,却是暗流涌动。
文官们只是暂时隐忍,早晚还会再向皇权发起挑战。
这一点傅斯年是十分清楚的,而且其实并不反感。
文官的这种作法,其实不就是在寻求革命吗?
如果真的多给他们一些时间,君主立宪制并不会太远了。
不过傅斯年并不认为他们最终会成功。
因为他们不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,而只是代表士大夫阶层。
即便成功了,依旧是贵族政治,无法从根本上解放人们的思想。
而解放思想才是工业革命的基础,这与当前的科技水平无关。
可以这么说,即便明朝现在的科技与西方相差无几,随着时间的推移,大明朝依旧会被人家落在身后,因为前进的速度和方向不同。
……
朝廷最新的消息令全体学子精神大振。
这种阶梯式的任用制度,让万千学子再没有后顾之忧。
而且只要能到京城学习,个人的生活问题就不用再担心了。
国子监管吃管住,还提供课余打工的机会。
报纸、杂志等新兴事物,很需要学子们的参与。
原先的邸报只是给官员看,现在出现的报纸,让更多读书识字的人可以了解到朝廷的动向,也能通过他们的嘴传播给更多人知道,这无疑是打破了士大夫对于言论的垄断。
崇祯时常查阅傅斯年进献的改革规划,各项工作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但京城欣欣向荣,地方却开始频频生乱。
大明朝毕竟是去年才开始的农业改革,关中地区的大旱还是让许多农民破产。
哪怕有国营农场在吸收,依旧有许多地方发生了民变。
但与历史上的原因不同,这其中有地主阶级从中鼓动。
工商业的兴旺触动了他们的利益,有远见的参与其中,但大部分短视的地主,却起了坏心思。
他们在暗中推波助澜,一边囤积粮食奇货可居,一边鼓动佃农们给朝廷添堵。
多地爆发了对抗朝廷政策的行动,甚至还抢劫官仓、税银。
崇祯一时间头大如斗,就感觉是按下葫芦浮起来瓢,顾此失彼。
特别是没有得力的人才,镇抚一方的大员缺,精通兵事的官员也缺。
问朝堂的官员们,他们必定推举的都是亲信故旧,于是崇祯开动脑筋打破常规,让负责情报的锦衣卫来提供人选。
这都不用费什么功夫,傅斯年自己就办了。tj268.com
给崇祯的名单,几乎是囊括了明末所有能臣。
就连各人的特长、评价也都十分详细,网上无数的明粉,以及钻研明朝历史的学者,给出的答案都很翔实。
崇祯看着资料,指着某个名字问道:“对这两人的评价如此高吗?”
他手指的两个名字分别是:孙传庭、卢象升。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顶点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昏君补考,从北宋开始更新,第77章 偃旗息鼓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tj268.com